歷史應當銘記,遺址警示后人。保護遺址就是銘記歷史。
四行倉庫:屹立于戰場的精神旗幟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斗守戰場?!边@一段贊頌當年“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拼死抗敵的歌詞,今天聽來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滬抗戰,粉碎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更是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1937年10月27日至30日,中國守軍第88師下屬某團中校團副謝晉元帶領第1營的“八百壯士”(實際為400多人),在四行倉庫死守孤樓,奮勇殺敵四個晝夜,掩護大部隊撤退,打退日軍10多次瘋狂進攻,斃敵200余人,在中國抗戰史上寫下壯烈而光輝的一頁。
這是淞滬會戰最后一戰,日軍突破四行倉庫外圍陣地,潛至倉庫底層,企圖用烈性炸藥炸毀墻體,打開突破口。緊要關頭,敢死隊員陳樹生身捆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后,從六樓跳進日軍陣中,與敵人同歸于盡。
如今,位于上海西藏路橋堍西北角、蘇州河北岸邊的這座高大建筑物,依然堅固如初。四行倉庫于1933年開業,因是舊上海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四間銀行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而得名。幾十年來,四行倉庫數易其主,內部結構早已不同。1984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
國殤墓園與滇西抗戰紀念館:“一寸山河一寸血”
國殤墓園,蒼松翠柏之中,矗立著高3.99米的雕塑,再現了中國遠征軍青年戰士以樹葉為偽裝、頭戴鋼盔、手持步槍、腳穿自編草鞋的威武形象。
2014年6月,這里迎回了部分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遺骸。在那烽火遍地、山河破碎的歲月,每一個昂首走向死亡的抗戰英烈,都留下了一個破碎的家庭。他們走得如此匆忙,一出家門,就成永別。
1942年5月,日軍侵入緬甸,切斷滇緬公路,占領了怒江以西包括騰沖在內的大片國土。隨后3年時間里,從修筑滇緬公路到滇西大反攻作戰,滇西民眾與中國遠征軍、愛國華人華僑一道,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犧牲。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經過127天浴血奮戰收復騰沖,騰沖成為中國淪陷區中第一個光復的縣城。
任何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只要一踏進滇西抗戰紀念館,一定會被大廳墻壁上矩陣式排列的1000頂不同制式的鋼盔所震撼,有的上邊還有明顯的彈痕??吹健颁摽嘘嚒本突腥缗c歷史對話。
作為紀念館附屬建筑,一面中國遠征軍的名錄墻靜靜矗立在紀念館的西側——106290名中國遠征軍的名字被鐫刻在上面。
抗戰雖已成往事,但抗戰精神永存。在騰沖,抗戰遺址就有100多處,當地“以點串線,以線代面”的方式形成了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為核心的抗戰文物遺址核心展示區。
“七三一”遺址與萬人坑:昔日的反人類魔窟
走進“七三一”遺址,迎面看到的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本部大樓舊址,也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所在地。雖已是30攝氏度的高溫,但給人的感覺還是寒氣襲人,狹長的通道和昏暗的燈光映襯著氣氛的壓抑,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驚動地下逝去的靈魂。
這片24.8萬平方米的“七三一”遺址核心區,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細菌戰遺址群,同奧斯維辛集中營并稱為世界兩大滅絕人寰的殺人魔窟。在這里,有3000多名中國抗日愛國軍民以及蘇聯、朝鮮等國家的反法西斯人士慘遭毒害,被用作人體實驗和細菌實驗。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是當年日軍關押“馬路大”(即用來做人體實驗的人)和做細菌實驗的地方,是能夠證明“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武器研究和人體解剖的直接證據?!捌呷弧辈筷牆⑻忧跋⑵湔?,1982年舊址部分殘存建筑設施消失,僅存建筑基址。去年底已完成考古清理,目前地下中心走廊和特設監獄部分基址已裸露出來。
“七三一”部隊本部大樓與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有一條通道連接,被日軍敗逃時炸得只剩下45米,當作實驗對象的活人從這條通道被帶去進行細菌實驗,因再無生還可能,被稱為“死亡通道”。如今殘存的狹長通道墻刻上了上千名在細菌實驗中被殘害致死者的人名,猶如一個個亡魂在揭露日軍罪行。
在被炸得沒了房頂只剩幾面承重墻的凍傷實驗室,當年“七三一”部隊用活人做凍傷實驗,并對實驗者四肢凍傷后進行止血、輸血、解剖、切斷、縫合等一系列實驗。
夕陽余暉下,凝望這片遺址,它仿佛正訴說侵略者罄竹難書的罪行。
雞西滴道萬人坑位于黑龍江省雞西市滴道區穆棱河以北的山坡上。這里是日本侵略者殘害我礦工生命、瘋狂掠奪資源的重要罪證。滴道煤礦是日本對華掠奪開發最早的煤礦之一。1934年至1945年,日本推行“以戰養戰”戰略,采用“以人換煤”方式對滴道煤礦進行開采,萬余礦工及家屬死于非命,被集中掩埋。
侵華日軍為了殖民統治,從日本遷來3000余人的“開拓民團”,留下萬人坑、煉人爐、大煙館、洗煤廠等大量日偽建筑風格的民宅、工廠。隨著近年當地開發建設,這些證據逐漸消失。
偽滿皇宮:不能淡忘的屈辱史
長春曾是偽滿洲國的國都“新京”。偽滿皇宮坐落在長春市東北角,高高的宮墻把10多萬平方米的偽滿皇宮圍了起來。宮墻外,每隔不遠都有碉堡式建筑。
偽滿皇宮分為東西不對稱兩個院落。位于偽滿皇宮最核心位置的緝熙樓是溥儀和婉容等人生活的地方。緝熙樓見證了溥儀的傀儡生涯。從1932年到偽滿洲國垮臺,溥儀一直在緝熙樓生活,即便是日本人后來為他修建了頗為華麗的同德殿,他也不敢前去居住,擔心其中有日本人安裝的竊聽設施。
勤民樓是溥儀辦公的場所。被日本人支配的溥儀,根本無公可辦。有文獻記載,溥儀常常坐在衛生間里“裁可”文件或奏折。溥儀在自傳中透露,他從未裁過“不可”二字,他和很多大臣們是不允許有異議的。
這座樓里發生過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簽訂了出賣中國東北主權的《日滿議定書》。1942年,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來到勤民樓與溥儀相見,他們互贈紀念品,并表示要為建成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協同賣力。
同德殿是偽滿皇宮里的另一座主要建筑。為了表明偽滿洲國是“中”日合璧,宮殿的設計很特殊,盡量表現出混搭風格。1944年開始,溥儀就在同德殿前的廣場上接見了多批日本“神風隊員”。溥儀與他們握手,并高呼“天皇陛下萬歲”。
偽滿皇宮記錄了中華民族一段屈辱歷史,它讓人們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從而發憤圖強,振興中華。
虎頭要塞:見證日軍投降最后時刻
在中國東北角至今保存著一個規模相當龐大的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群?;㈩^要塞就是其中之一。這處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修筑,奪去了中國十余萬勞工的生命。
日本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后,各戰線的日軍已基本放棄抵抗,但虎頭要塞的日本駐守軍隊卻因無線電通訊中斷等原因并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仍然堅信“日軍沒有受到重創”,拒不投降。經過十余天激戰,8月26日,虎頭要塞被蘇聯軍隊和中國東北抗日聯軍攻陷。
沿著石階進入巷道,頓覺寒氣逼人,由水泥、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的巷道,常年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在這個幽深的“地下城堡”內,設有士兵宿舍、會議室、彈藥庫、發電站、浴室、廚房、醫務室等各種工事。據稱,它在戰爭吃緊時可容納數萬兵力。戰爭結束后,蘇軍對虎頭、東寧等日軍各要塞實施了大規模的爆破封閉,直至今日還有很多坑道并未打開。
2005年8月15日,聯合國和當年參戰國代表來此吊唁,確認虎頭要塞為“二戰終結地”。在虎頭要塞主陣地中猛虎山山頂,聳立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碑”,上面寫著“此次大戰,歷時六年。參戰者凡六十余國,涉及全球人口五分之四,亡者約五千余萬人。中國實為遭受戰爭傷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慘烈之狀不堪回首。建碑以記,昭示和平?!?/p>
芷江受降舊址:“凱旋門”前歡呼勝利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闭驹诤宪平芙蹬f址前,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神情激動,心潮澎湃。因為正是在這里,1945年8月21日下午,侵華日軍代表今井武夫在投降備忘錄上簽字。這標志著日本侵華戰爭結束,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侮首次取得全面勝利。
走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最先看到的是四柱三門“血”字型的受降紀念坊,這座紀念坊始建于1946年2月,高8.5米,寬10.64米,其造型寓意著中華民族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八年血戰,用3500多萬同胞的鮮血換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受降堂是當時日本投降代表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國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會場,1945年8月21日中國政府在此舉行了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如今雖然經過了簡單翻修,但會場依然保留了當年的格局。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前不久,當代詩詞名家熊東遨參觀芷江受降紀念坊后,百感交集,寫下七律:“受降城下誦碑銘,一憶前情一慟生。傾國力皆心付出,滿山花是血澆成。往來刀劍驚風雨,多少尸骸失姓名。省得立坊真要義,五洲從此不言兵!”
保護抗戰遺跡,銘記歷史榮辱
當前,許多抗戰遺跡被修繕、保護和利用,它們提醒著今人以史為鑒、勿忘歷史。然而,也有一些抗戰遺跡年久失修,有的瀕?;蜾螠?。
重慶是全國抗戰遺址保存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渝中區中山一路的小巷內,中蘇文協舊址已經成為危樓,剩下十多根石柱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舊樓,藤蔓和枯草沿著柱子繞上了房頂,白色墻灰脫落后露出里面灰色的磚頭。所謂屋頂也是由幾根木架子和殘余瓦片構成,天花板的木板有很多裂縫。
作為抗戰時期陪都和盟軍反法西斯遠東司令部所在地,重慶留下了一大批與抗戰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相關的史跡及代表建筑。據重慶市抗戰遺址現狀報告,重慶市抗戰遺址共計767處,現存395處,消失372處,占48.5%?!爸袊裰魍丝偛颗f址”、“國民政府教育部舊址”、“新蜀報舊址”、“劉湘公館”等建筑,近年來因城市建設用地需要,消失在棟棟樓宇間。
科學的保護機制也亟待探索完善。近期,由黑龍江、吉林、遼寧110家抗戰遺跡管理單位參與的“東北抗戰遺跡聯盟”成立。此舉將致力于加強跨地區、跨單位合作,建立聯動機制,不斷提升抗戰遺跡的保護和利用水平。
長期以來,抗戰遺址保護存在權屬關系復雜、利益難以協調等難題,處于繁華市區的部分遺址保護還面臨城市開發的壓力,甚至出現部分遺址被拆后另選址興建“復制品”的現象。今年正值抗戰勝利70周年,不少地方加大了對抗戰遺址的保護力度,不僅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在保護理念上注意避免“保護性破壞”之痛。半月談記者在一些抗戰歷史名城看到,當地遵循整體保護原則,避免打破城市原有機理,而把抗戰遺址當作城市固有組成部分,讓遺址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真正地還原歷史、呈現歷史、述說歷史。(參與采寫記者:王建、劉碩、張琴、李建平、吳振東、潘旭)
版權所有: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 備案號:遼ICP備14018214號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和平南大街45號
郵編:110006 | 網站地圖